化材院周小平/李丹團隊Angew. Chem.熱點論文:高效圓偏振近紅外TADF的非手性環三核金配合物

發布時間:2023-09-13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近日,我院周小平教授、李丹教授團隊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題為Achiral Au(I) Cyclic Trinuclear Complexes with High-Efficiency Circularly Polarized Near-Infrared TADF的重要研究成果,并被選為熱點文章(圖1)。

1. 非手性環三核Cl/Br-Au圓偏振近紅外TADF示意圖

近紅外(NIR)發光材料(700~2500 nm)因為在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安全防僞、光動力治療以及生物成像等領域的應用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由于能隙定律以及近紅外發射體所需能隙較小,實現高效的近紅外發光非常困難,特别是構築高量子産率(PLQY)近紅外熱活化延遲熒光(TADF)材料更具挑戰。圓偏振發光(CPL)表現出激發态手性,将CPLTADF相結合将構築多功能發光材料。雖然CPL-TADF材料自2015年報道以來逐漸增加,但合成具有NIR發射的CPL-TADF材料仍是一大難題。

周小平/李丹教授團隊采用非手性的環三核(CTC)配合物Au3(4-Clpyrazolate)3Cl-Au)和Au3(4-Brpyrazolate)3Br-Au)(pyrazolate=吡唑基)實現了高效的NIR-CPL-TADF發光材料的構築(Cl-Au: PLQY = 70.2%glum = 3.4 × 10-3; Br-Au: PLQY = 72.5%glum = 2.7 × 10-3)。

2. Cl-Au晶體結構分析。

單晶結構分析表明Cl-AuBr-Au都結晶于非中心對稱的Pna21空間群。Cl-Au晶體中相鄰的兩個CTC分子最短Au···Au距離明顯小于Au原子範德華半徑之和,表明分子間存在親金屬作用(圖2a)。同時,這些作用力也導緻CTC分子沿着親金屬作用方向的無限柱狀堆積(圖2b)。

3. Cl-Au發光行為研究。

室溫/變溫穩态光譜、瞬态光譜、絕對量子産率以及變溫壽命測試等光譜學手段表明Cl-AuBr-Au的發射為高效的NIR-TADFλmax = 720 nmPLQY>70%)。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了TADF的發射機理(圖3),并揭示S1T2S為單重态,T為三重态)較小的能量差以及配體到金屬-金屬的電荷轉移(1LMMCT)誘導的較大的旋軌耦合常數是産生如此高效NIR-TADF的關鍵因素。

4. Cl-Au圓偏振防僞研究

結晶于mmm2以及的非手性發光晶體具有手性光學活性的潛力。Cl-AuBr-Au都結晶于Pna21空間群,表明它們可能存在光學活性。圓二色光譜和CPL光譜測試結果驗證了它們具有光學活性。同時還發現已經報道的具有特殊空間群環三核配合物的晶體也具有CPL活性。進一步研究表明晶性對Cl-AuBr-AuCPL性能起着關鍵影響,當用機械力破壞其晶性後,樣品的CPL信号也随着消失。利用晶性調控CPL性能這一特點,将Cl-Au作為發光發光墨水分散在PVA介質中,并結合3D打印技術成功制備了防僞logo。晶性較差的字母N與晶性較好的字母J/U在發射光譜上完全一緻(圖4a),但在CPL測試中隻有J/U存在信号(圖4b),從而實現了非手性材料的圓偏振防僞。本工作提供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策略來構築具有CPL-NIR-TADF特點的一價金配合物,這将為先進發光材料的開發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影響因子16.6)上,并被選為熱點文章(HOT paper),第一作者為太阳集团app首页的博士後楊虎和博士生彭蘇考,通訊作者為周小平教授和李丹教授。該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研究重大項目、廣州市科技計劃和太阳集团app首页的大力支持。


論文鍊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nie.202310495




文/圖:楊虎

校對:張初瞳

責編:李逸凡

初審:周小平

終審: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