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阳集团1088vip李宏岩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8.5)上發表了題為“Anchoring Multi-Coordinated Bismuth Metal Atom Sites on Honeycomb-like Carbon Rods Achieving Advanced Potassium Storage”的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铋金屬原子與氮、氧非金屬原子多配位摻雜碳載體結構對于實現鉀離子半/全電池的高容量和長循環壽命的具有重要作用。李宏岩老師為唯一通訊作者。
在本工作中,我們首先從理論模拟的角度考慮了三種可能的配位結構,即裸氮摻雜碳結構(Bare-NC)、氮配位铋金屬原子結構(Bi-N4)和氮、氧雙配位铋金屬原子結構(Bi-N4-O2)。為了闡明三種不同配位結構與鉀儲存能力之間的關系,利用電子定位函數(ELF)和Bader電荷進行分析。三個配位結構的ELF值增加表明這些結構中的電子局域化逐漸增強(圖1a)。Bi-N4-O2結構周圍明顯的電子定位有利于增加對K+的吸引力,從而提高K+的存儲容量。Bader電荷分析表明,将铋原子摻入NC載體會導緻明顯的電荷再分配,對NC載體的電子結構産生了較大影響,即當兩個氧原子和一個铋原子配位時,不僅在氧配位上發生了強烈的電子局域化,而且在Bi-N4-O2上發生了多次電荷轉移,并形成更穩定的Bi-N4-O2配位結構(圖1b)。由此得出,Bi-N4-O2結構具有遷移能壘低、吸附位點多和吸附能更大等特點(圖1d-f)。
圖1.(a)電子定位函數。(b)Bader電荷值。(c)K+吸附和脫附過程中铋原子的Bader電荷值。(d)K+擴散能壘。(e)K+的吸附模型。(f)吸附能。
此外,将Bi-N4-O2@HCR-1000材料與MKVO材料匹配組裝到全電池體系(圖2)。在電流密度為0.5、5、10 A g-1下,放電比容量為171、96和75mA h g-1。在507 W kg-1的功率密度下,其能量密度高達191Wh kg-1。值得注意的是,在電流密度為5 A g-1時,電池循環充、放電8000次後仍可獲得89 mA h g-1的可逆容量,具有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和強大的儲鉀能力。
圖2. Bi-N4-O2@HCR-1000//MKVO全電池性能展示(部分圖片)。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廣州市基礎與應用基礎項目的支持。
【文章鍊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407653
文圖|陳智松
校對|楊 茜
責編|李逸凡 楊 茜
初審|李宏岩
終審|陳填烽 吳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