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app首页附一院賀利貞/化材院陳填烽團隊Chem:突破納米硒工業化生産技術瓶頸

發布時間:2025-03-23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近年來,納米藥物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為開發安全高效的疾病診療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納米藥物臨床轉化與工業化生産仍然面臨着生物安全性不高、結構不明确、合成條件苛刻等挑戰,極大限制了納米醫藥從基礎走向臨床,成為納米藥物創新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太阳集团1088vip陳填烽教授團隊長期緻力于微量元素硒創新藥物開發,與重大疾病的治療、預防、康複等生物醫學應用研究。近日,本團隊率先突破了納米硒工業化生産技術瓶頸,實現了納米硒的千公斤級生産和長達四年的穩定保存,并重點解析了多糖穩定納米硒結構的重要理論基礎,為納米藥物産業轉化提供了重要模闆與參考,在本領域重要刊物ChemAngew Chem Int EditCell Rep Phys Sci上發表了系列工作。

關于納米硒工程化大規模制備的工作以“Confined coordination-mediated in-situ synthesis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ultrastable selenium nanoparticles”為題發表在Cell旗下物質科學子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Cell Rep. Phys. Sci., 2024, 5, 102303)。太阳集团app首页陳填烽教授和熊祖雙博士為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課題組賀利貞教授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等多個項目的支持。

在這一工作中,作者通過反應條件篩選,發現香菇多糖的富羟基閉合環狀結構域降低了硒原子形成的反應速度,限制了硒納米粒子的自由移動。通過原位調控納米硒的成核和生長過程,阻止其晶态轉變過程,最終實現了香菇多糖穩定納米硒從實驗室、小試、中試到500 L的大規模工業化制備。為了實現長期保存和運輸,構建了“一步反應法-超濾-噴幹”的千升級納米硒生産線,突破了納米硒工業化生産關鍵技術,實現了納米硒長達4年的穩定儲存。這一研究為納米硒後期臨床轉化應用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納米藥物産業轉化提供了重要模闆與參考。


基于以上工作的基礎以及團隊在納米硒工業化生産與臨床轉化方面的研究進展,本團隊受邀在Cell Pres旗下著名學術期刊《Chem》上發表了題為“Selenium nanomedicine: From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的論文(Chem, 2025, 11, 102493),太阳集团app首页陳填烽教授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賀利貞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在這一工作中,作者總結了團隊近年來在硒納米藥物開發、産業轉化與臨床應用的進展。(1)、構建了一種高效低毒的新型硒形态:零價态納米硒,解析了納米硒微觀結構為硒環和硒鍊組成的硒原子簇,探究了納米硒結構決定其生物學效應的内在機制(Chen* et al. Angew Chem Int Edit, 2024,e202416006)。利用香菇多糖限域配位策略穩定納米硒結構,突破了納米硒工業化生産關鍵技術(Chen* et al. Cell Rep. Phys. Sci., 2024, 5, 102303)。(2)、以納米硒為核心原料,開發了4條生産線、超過15種納米硒産品,并将其應用于生物醫藥、食品保健、營養康複等多個領域,滿足了不同人群和不同臨床适應症對Se營養補充治療的不同需求。(3)、與20多家臨床機構開展了SeNPs增效減毒的多中心臨床轉化研究,并在腫瘤(Chen*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2025, 2415818)、膿毒症、骨相關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輔助治療中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作者團隊通過産學研相結合、突破了納米硒工業化大生産的關鍵瓶頸,開發出了以納米硒為核心原料的系列産品,并對納米硒的臨床轉化進行了初步探索,相關研究有望為硒納米藥物臨床轉化提供物質基礎與理論依據。


作者介紹

賀利貞教授

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一醫院

賀利貞,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生物醫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靶向納米藥物的功能化設計與重大疾病診療應用機制研究,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 /青年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廣州市科技菁英“領航”項目等支持。基于獲得的研究成果在本領域重要刊物發表SCI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含共同)在Sci AdvChem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3篇)、Cell Rep Phys Sci 等重要期刊發表SCI論文42篇(IF>10, 28篇),總影響因子超400分。分别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青年科技獎、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廣東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中國生産力促進獎三等獎等科技獎勵。并獲得第五屆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設計之星、廣東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等教學獎勵。申請發明專利21項進行知識産權保護,授權11項,實現技術轉化2項。突破了納米硒工業化大生産關鍵技術,開展多項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

陳填烽教授

太阳集团app首页

陳填烽,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863青年科學家,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現任太阳集团1088vip院長、廣東省納米化學創新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硒納米醫學與疾病精準診療應用,在Nat Comm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MatterSci AdvCell Biomaterial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本領域重要期刊發表論文超過300篇,IF>10論文110篇,封面論文40篇,h-index 86,連續四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全球頂尖10萬科學家榜單。申報中國專利92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2項,實現技術成果轉化13項,實現了納米硒GMP噸級生産,并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23年廣東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20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二等獎、2020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二等獎、2018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青年科技獎、2018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科技獎勵。獲得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設計之星,以及廣東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等教學獎勵。


Industrial-level production of ultrastable selenium nanoparticles using a confined coordination synthetic strategy, Lizhen He, Zehang Zhang, Zhiying Tang, Kui Shen, Chengcheng Sang, Lan Zheng, Zushuang Xiong*, and Tianfeng Chen*,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24, 5, 102303.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xcrp.2024.102303


Selenium nanomedicine: From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Lizhen He, Zushuang Xiong, and Tianfeng Chen*, Chem, 2025, 11, 102493.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25.102493


文圖:賀利貞

校對:劉 雪

責編:楊 茜

初審:陳填烽

複審:王啟偉

終審:陳填烽 吳 濤